與談人ATTENDEE

  • 朱盈樺

    朱盈樺

    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1年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2004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2010年、2011年分別舉辦個展《Imagined City》與《Staging Memories》於英國西倫敦藝廊,2012年個展《沒有地圖的城市》於台北國際藝術村,2012至2014年個展《記憶編碼:台南》、《跳 • 台南》於台灣台南,2017年個展《平行記憶》於台北富藝旅、《Deciphering Cities_Melbourne》於澳洲墨爾本Site Eight Gallery...等。參與聯展包括2014《此曾在》於海馬迴光畫館、《AfterImage》於美國紐約,2016《小.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艾莉絲的小宇宙》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等。2016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写真筆談〉《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創作與學術研究主題為利用攝影中的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特性,利用生活實驗的方式介入日常的週而復始,探索個人記憶與空間的關係,解讀城市的曖昧與想像,並逐步解構/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學。

媒介城市的昨日與明日:《昨日的路徑》 一展系列座談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發佈日期: 2019年3月28日
瀏覽次數: 4,570

所有註解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2:22:38] 至 [02:22:48]

https://dac.tw/currentlecture/pathstothepast-talk1/
本講座以《昨日的路徑》展覽中碰觸到的部分議題進行延伸,討論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科技影像的發展如何轉變城市空間,在其中又出現何種情境,包括公領域與私領域界限的消融、科技所造成的詭奇現象、城市漫遊的各種可能性等等。

主講:
朱盈樺,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1年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2004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2010年、2011年分別舉辦個展《Imagined City》與《Staging Memories》於英國西倫敦藝廊,2012年個展《沒有地圖的城市》於台北國際藝術村,2012至2014年個展《記憶編碼:台南》、《跳 • 台南》於台灣台南,2017年個展《平行記憶》於台北富藝旅、《Deciphering Cities_Melbourne》於澳洲墨爾本Site Eight Gallery...等。參與聯展包括2014《此曾在》於海馬迴光畫館、《AfterImage》於美國紐約,2016《小.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艾莉絲的小宇宙》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等。2016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写真筆談〉《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創作與學術研究主題為利用攝影中的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特性,利用生活實驗的方式介入日常的週而復始,探索個人記憶與空間的關係,解讀城市的曖昧與想像,並逐步解構/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學。
個人網站:http://www.chuyinhua.com/

---

https://dac.tw/cmoa/vol-2/
概念美術館第二檔展覽「昨日的路徑」(PATHS TO THE PAST)邀請王新仁《昨日的路徑》VR版,作品根據展出空間建模VR影像空間,演算出屬於觀者個人的空間影像,既是現地,也是私密的。正如王新仁的家鄉神岡是他記憶的所在、回憶抵達之處,進入《昨日的路徑》的我們,也將產生我們在神岡的空間記憶。這樣的影像、這樣的經驗與記憶,是否成立?如何保存?(本展覽已於3月15日結束)

回覆5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25:55] 至 [01:28:43]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

    一種都市傳說或陰謀論,指大眾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支持這一論點的人認為我們的生活已經從原本的平行宇宙透過時空跳躍進入現在的平行宇宙,而反對者則認為這並不存在。目前,主流科學界沒有科學研究證明這一「效應」的真實性。

    最早聲稱有曼德拉效應現象是2010年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超能力研究者」——美國博客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她發現自己記憶中南非總統曼德拉「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紀80年代死去,後來更被釋放,還當上南非總統,直至2010年時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C%E5%BE%B7%E6%8B%89%E6%95%88%E6%87%89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10:06] 至 [01:12:28]

      概念美術館 Vol.1「穿越光牆 Archive or Alive?」陶亞倫

      陶亞倫曾應數位藝術基金會之邀,2009年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開館時,展出現地製作的動力機械作品《終結歷史之光》。在這個作品中,藝術家以「光的物理性」為題,透過雷射光機、煙霧機、電腦程式、背景音效等,在特定空間中營造身體感官經驗。2018年「概念美術館」開館並提出「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希望重新思考現代主義式博物館在典藏、展覽與教育上的功能劃分。過去博物館關注的典藏,圍繞在物質的真實性(authenticity)與原件性(originality);新博物館學以人為本,提出典藏策略若無法滿足於任何時刻再現的能力,則喪失典藏的意義。然而,數位科技藝術創作立基於機械複製時代的來臨、美學觀念的解放和科技媒體的更迭出新,從根本轉變了創作媒介與媒材的獨一性。「概念美術館」開館展選擇在不同的時空背景與問題意識上,邀請陶亞倫一起重新思考《終結歷史之光》。這檔展覽之所以名為「穿越光牆-Archive or Alive(是檔案化亦或是再現)?」,首先就在於我們對於起始點的探問:這到底是另一個版本、是重製、還是典藏?

      https://dac.tw/cmoa/vol-1/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06:34] 至 [01:06:44]

        https://dac.tw/currentlecture/pathstothepast-talk1/
        本講座以《昨日的路徑》展覽中碰觸到的部分議題進行延伸,討論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科技影像的發展如何轉變城市空間,在其中又出現何種情境,包括公領域與私領域界限的消融、科技所造成的詭奇現象、城市漫遊的各種可能性等等。

        主講:
        朱盈樺,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1年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2004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2010年、2011年分別舉辦個展《Imagined City》與《Staging Memories》於英國西倫敦藝廊,2012年個展《沒有地圖的城市》於台北國際藝術村,2012至2014年個展《記憶編碼:台南》、《跳 • 台南》於台灣台南,2017年個展《平行記憶》於台北富藝旅、《Deciphering Cities_Melbourne》於澳洲墨爾本Site Eight Gallery...等。參與聯展包括2014《此曾在》於海馬迴光畫館、《AfterImage》於美國紐約,2016《小.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艾莉絲的小宇宙》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等。2016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写真筆談〉《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創作與學術研究主題為利用攝影中的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特性,利用生活實驗的方式介入日常的週而復始,探索個人記憶與空間的關係,解讀城市的曖昧與想像,並逐步解構/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學。
        個人網站:http://www.chuyinhua.com/

        ---

        https://dac.tw/cmoa/vol-2/
        概念美術館第二檔展覽「昨日的路徑」(PATHS TO THE PAST)邀請王新仁《昨日的路徑》VR版,作品根據展出空間建模VR影像空間,演算出屬於觀者個人的空間影像,既是現地,也是私密的。正如王新仁的家鄉神岡是他記憶的所在、回憶抵達之處,進入《昨日的路徑》的我們,也將產生我們在神岡的空間記憶。這樣的影像、這樣的經驗與記憶,是否成立?如何保存?(本展覽已於3月15日結束)

        回覆5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04:02] 至 [01:06:04]

          《London A to Z》

          The A–Z (pronounced "Ay to Zed"), or in full the Geographers' A–Z Street Atlas, is a name given to any one of a range of atlases of stree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currently produced by Geographers' A–Z Map Company Limited. Its first atlas, of London, was originally compiled in the 1930s by Phyllis Pearsall. The company she founded now publishes street maps of many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U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graphers%27_A%E2%80%93Z_Street_Atlas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02:44] 至 [01:04:40]

            影集《黑鏡》(Black Mirror)

            一部英國獨立單元劇,展現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新技術利用的副作用。其中的每一集是獨立的,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並以黑暗和諷刺的語氣和或輕或重的實驗感來表現劇情。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9%8F%A1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55:28] 至 [59:08]

              荷蘭、日本古地圖中,「橫著看」或「立著看」的台灣

              從地圖發展史來看,北方本來就不一定放在上方。以收藏於荷蘭海牙檔案館中的 37 幅 17 世紀台灣地圖為例,其中有 14 幅以東為上、11 幅以北為上、9 幅以南為上。而歷史地理學者夏黎明教授統計 161 幅清代台灣地圖,指出其中有 97 幅以東為上、21 幅以北為上、15 幅以西為上。到了日本時代,以各角度來鳥瞰的地圖依舊盛極一時。由此可見,地圖上的視角本來就多元,一幅 19 世紀的古地圖將西方放在上方,根本不足為奇。

              https://mapstalk.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html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55:28] 至 [59:08]

                橫躺的台灣古地圖

                雖然這地圖是南北向為橫軸的,跟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所用的古台灣地圖可是不同。杜部長所用的地圖東朝上,台灣就在上面,而中國在下面,可是有Het Eyland Formosa的字樣,為十七、十八的荷蘭文,是知名地圖繪製師與畫家的荷蘭人Johannes Vingboons所精心描繪的,約為1665年(這個說法可是依據荷蘭方面的資料),也就是在荷蘭被逐出台灣之後幾年,後來也曾出現在1726年出版「新舊東印度誌」上,比起後來的大清帝國所繪製的台灣地圖,可是精確許多。

                http://drspieler.blogspot.com/2008/12/250.html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48:06] 至 [50:21]

                  台中,豐原往神崗路線圖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47:24] 至 [55:09]

                    testtest測試測試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39:46] 至 [42:14]

                      電影《駭客任務》

                      《駭客任務》(The Matrix)是一部1999年的好萊塢科幻電影,由華卓斯基姐妹執導,基努·李維、勞倫斯·菲什伯恩、凱莉·安摩絲和雨果·威明等人主演,並由香港電影界的袁和平擔任武術指導。此片以哲理與基督教元素作為故事架構和子彈時間的特殊鏡頭及電腦特效著名,在全球獲得很高的票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5%AE%A2%E5%B8%9D%E5%9B%BD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38:15] 至 [41:22]

                        電影《流浪地球》

                        2019年上映的中國3D科幻冒險電影,改編自劉慈欣所著同名小說,由郭帆執導,劉慈欣原著並監製。本片主要敘述太陽即將膨脹吞噬太陽系之時,人類社會開啟「流浪地球」計劃,並傾盡所有力量製造「行星發動機」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的途中,地球經過木星附近時所發生的故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81%E6%B5%AA%E5%9C%B0%E7%90%83_(%E7%94%B5%E5%BD%B1)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37:55] 至 [42:27]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挪威政府於北冰洋斯瓦巴群島上建造的非營利儲藏庫,用於保存全世界的農作物種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庫。種子庫位於該群島首府隆雅市,由多個國際基因和生物組織合作、挪威政府出資興建,是為了在大規模的區域性或全球性危機出現期間防止某些種子基因的遺失,並進一步保存和備份種子的樣本,因此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亦被稱為末日種子庫或末日地窖。該計畫也獲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支持,被稱為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種子庫依照挪威政府、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和北歐遺傳資源中心(NordGen)達成的長期合作協議中之規定管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7%93%A6%E5%B0%94%E5%B7%B4%E5%85%A8%E7%90%83%E7%A7%8D%E5%AD%90%E5%BA%93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33:16] 至 [57:18]

                            概念美術館 Vol.2「昨日的路徑 PATHS TO THE PAST」

                            概念美術館第二檔展覽「昨日的路徑」邀請到王新仁《昨日的路徑》VR版,作品根據展出空間建模VR影像空間,演算出屬於觀者個人的空間影像,既是現地,也是私密的。正如王新仁的家鄉神岡是他記憶的所在、回憶抵達之處,進入《昨日的路徑》的我們,也將產生我們在神岡的空間記憶。這樣的影像、這樣的經驗與記憶,是否成立?如何保存?

                            https://dac.tw/cmoa/vol-2/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9:54] 至 [31:17]

                              城市景觀(cityscape)

                              城市景觀(cityscape),城市中由街道、廣場、建築物、園林綠化等形成的面板及氣氛。城市景觀是指景觀功能在人類聚居環境中固有的和所創造的自然景觀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觀藝術,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適感和愉快感。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築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對各種景觀要素進行系統組織,並且結合風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諧的景觀體系,有序的空間形態。

                              https://www.itsfun.com.tw/%E5%9F%8E%E5%B8%82%E6%99%AF%E8%A7%80/wiki-4219946-4465826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8:56] 至 [30:12]

                                公領域/公共領域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一個哲學與社會學概念,與私人領域相對,是指介於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公民們假定可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 參與公共事務而不受干涉。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出版品、產品、以及發明方法在未受到專利或著作權保護的情況下,屬於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85%B1%E9%A2%86%E5%9F%9F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8:56] 至 [30:12]

                                  私領域/私人領域

                                  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是一個哲學與社會學概念,與公共領域相對,是指個體享有免於政府和其他社會團體的干擾的某一社會生活領域。公共領域理論認為,在資產階級模型中,私人領域是一個人生活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民眾工作、交換貨物、養家餬口。從這個角度而言,它獨立於社會其他部分。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81%E4%BA%BA%E9%A2%86%E5%9F%9F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6:28] 至 [29:09]

                                    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ernàndez argues that deterritorialization is a cultural feature developed by the "mediatization, migr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which characterize globalized modernity".

                                    According to the works of Arjun Appadurai, this cultural distancing from the locality, is intensified when people are able to expand and alter their imagination through the mediatization of alien cultural conditions, making this culture of remote origin one of a familiar material.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for a local entity to sustain and retain its own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also affect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reg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territorialization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5:27] 至 [27:06]

                                      霍華·休斯(Howard Robard Hughes)

                                      小霍華·洛巴德·休斯(英語:Howard Robard Hughes, Jr.,1905年12月24日-1976年4月5日),是美國著名商業大亨、投資人、飛行員、航空工程師、電影製片人、慈善家,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首先擔任電影製片人,然後成為航空界的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在後期的生活中,他由於幾次飛機墜毀造成的慢性疼痛和不斷加劇的耳聾令強迫症(OCD)惡化,使他的行為變得古怪和過著隱居的生活方式。

                                      作為一名特立獨行的電影大亨,休斯在1920年代後期的好萊塢起點階段獲得影響力,當時他製作了大成本和經常引起爭議的電影,例如《非法圖利》(1928年)、《地獄天使》(1930年)和《疤面》(1932年)。他後來控制了雷電華電影公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D%E5%8D%8E%E5%BE%B7%C2%B7%E4%BC%91%E6%96%AF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24:18] 至 [25:42]

                                        柯比意《都市學》(Urbanisme, 1947)

                                        「新精神」(l’Esprit nouveau)系列第二冊的《都市學》(Urbanisme),介於《邁向建築》與《今日裝飾藝術》之間。在這個三部曲裡,柯比意確立了引導他日後寫作與建築作品的原則。《都市學》所發展出的觀念,特別是說明的範例:「巴黎瓦贊計劃」,自從1925年出版以來,已掀起了激烈的論戰。而這些論點即使在21世紀的今日看來,仍然深具辯證及深思的價值。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21581305007&kw=%e6%9f%af%e6%af%94%e6%84%8fLE+CORBUSIER&pi=0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9:28] 至 [24:41]

                                          《後窗》(Rear Window, 1954)

                                          《後窗》(英語:Rear Window)是一部亞佛烈德·希區考克1954年所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康乃爾·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1942年的短篇小說〈It Had to Be Murder〉。主角詹姆斯·史都華飾演攝影記者L.B. Jefferies,女演員葛莉絲·凱莉則扮演他的上流社會名模女友Lisa Carol Fremont,故事中被懷疑的兇手Lars Thorwald 是由雷蒙·布爾(Raymond Burr)演出。電影出色地把主題神秘謀殺,婚姻議題和偷窺的反思與道德批判結合在一起。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C%E7%AA%97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7:11] 至 [19:36]

                                            電影眼(Kino-eye)

                                            電影眼(Kino-eye)對於維多夫而言,電影是持攝影機和之眼是優於人類的肉眼因為它能巨細靡遺地看清並紀錄現實中的細微部分,並且透過觀察攝影與剪接的方式不僅可以看透事情的核心,並且能具備改造現實的能力,因此需善用此一工具,『因而它可以被人類利用而最終趨於完美』Vlada Petric稱『沒有武裝的人類之眼』(指沒有攝影機協助的眼睛)在「生活裡混亂的視象」中是沒有方法找到方向的,必須由「電影眼」來協助它。(1987)根據「電影眼」的理論維多夫在1929年拍攝了它的經典之作【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完成了他電影眼理論之實踐。

                                            http://archive.tnnua.edu.tw/?p=568/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5:01] 至 [16:25]

                                              Giacomo Balla, 1912, Dinamismo di un Cane al Guinzaglio (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Dynamism of a Dog on a Leash (Italian: Dinamismo di un cane al guinzaglio), sometimes called Dog on a Leash or Leash in Motion, is a 1912 painting by Italian Futurist painter Giacomo Balla.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artist's fascination with chronophotographic studies of animals in motion.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his best-known works,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Futurism, though it received mixed critical reviews. The painting has been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since 198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ynamism_of_a_Dog_on_a_Leash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4:23] 至 [15:23]

                                                羅貝托‧巴德薩利(Roberto M. Baldessari),《盧格車站的火車》(The train arriving at the station of Lugo, 1916)

                                                自 1909 年法國「費加洛報」刊出首次未來主義宣言至今, 2009 年正好是未來主義一百週年紀念。當時的宣言無異是藝術領域中的首創:未來派藝術家藉此宣告他們對於過往藝術毫無喜愛和尊敬之意,只想一心專注於任何當時剛問世的機械發明,並挖掘這些機械與現代生活所產生的聯結。換言之,這些詩人、畫家傾其心力於機械化的未來,「未來派藝術家」( Futurist )一詞也因應而生。他們熱愛危險、充滿精力、無所畏懼,帶著叛逆的批判眼光觀察周遭的事物;而這些特質也成為他們寫詩創作時的基本元素。這些藝術家相信「世界因『速度』而更加壯觀美麗」。

                                                https://www.luxurywatcher.com/zh-Hant/article/8394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3:22] 至 [14:06]

                                                  Villa Lancellotti

                                                  Villa Lancellotti is a villa in Frascati, Italy, the nearest to the town centre. This villa was constructed in 1582 by Cardinal Bonanni. It was sold in 1617 to the banker Roberto Primo who constructed the 'teatro d'acqua' (water theatre) at the far end of the garden. The theatre is a direct copy of that at the nearby Villa Mondragone, for whom Primo acted as a banker. The clock, or 'orologio' was add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ile the villa was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Lancellotti famil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lla_Lancellotti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2:54] 至 [14:30]

                                                    Andrea Palladio, The Teatro Olimpico ("Olympic Theatre", 1580-1585)

                                                    The Teatro Olimpico is the last work by Palladio, and ranks amongst his highest masterworks. The Vicentine architect had returned to his native city in 1579, bringing with him a lifetime of detailed study into all aspects of Roman architecture, and a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e of classical theatre than any other living per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atro_Olimpico#Palladio's_vision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2:15] 至 [12:59]

                                                      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 "The Ideal City" (ca 1480-1490)

                                                      "The Ideal City" stored in Berlin has been attributed tentatively to 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 and dated eventually as 1495. It celebrates the values in a well-ordered society, architecture stands as a metaphor for good government. The illusion of space is achieved using a mathematical perspective system developed in Florence. The receding lines that establish spatial relationships converge at a central point,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ity ga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deal_City_(painting)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11:16] 至 [12:20]

                                                        Alberti's Window 阿爾貝堤之窗

                                                        Early in the 15th century an artist by the name of Leon Battista Alberti, developed a theory that painting was to be seen as an imitation of reality. Alberti is commonly known for his writing of the book “On Painting”. In it he claims that paintings should create illusions that are realistic and mimetic. The frame of a painting should be a window to the world.

                                                        https://federicoart.wordpress.com/2015/07/10/17/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4:27] 至 [11:15]

                                                          Brunelleschi's Mirror 布魯內萊斯基之鏡

                                                          Florentine architect and sculptor Filippo Brunelleschi "rediscovered" linear perspective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while its rules were more fully developed about twenty years later by art theorist Leon Battista Alberti. Brunelleschi created two perspective panels in an elaborate experiment showing the miraculous perceived depth that could be achieved by drawing a piece of architecture a certain way – in his most famous example, the Church of St Giovanni, Florence’s Baptistery.

                                                          "Filippo Brunelleschi and Linear Perspective"
                                                          http://www.howtodrawjourney.com/filippo-brunelleschi.html

                                                          注:講者播放之 YouTube 影片已失效(2020/03/23 注)

                                                          延伸影片:
                                                          "Linear Perspective: Brunelleschi's Experi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NMM8uiMww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1:51] 至 [02:41]

                                                            赫伯特·馬素·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

                                                            加拿大著名哲學家及教育家,曾在大學教授英國文學、文學批判及傳播理論,也是現代傳播理論的奠基者,其觀點深遠影響人類對媒體的認知。在沒有「網際網路」這個字出現時,他已預示網際網路的誕生,「地球村」一詞(global village)正是由他首先採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7%B4%A0%C2%B7%E9%BA%A5%E5%85%8B%E9%AD%AF%E6%BC%A2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概念美術館官方頻道
                                                              [00:00] 至 [04:38]

                                                              媒介城市的昨日與明日:《昨日的路徑》 一展系列座談

                                                              https://dac.tw/currentlecture/pathstothepast-talk1/

                                                              本講座以《昨日的路徑》展覽中碰觸到的部分議題進行延伸,討論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科技影像的發展如何轉變城市空間,在其中又出現何種情境,包括公領域與私領域界限的消融、科技所造成的詭奇現象、城市漫遊的各種可能性等等。

                                                              主講:
                                                              朱盈樺,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1年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2004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2010年、2011年分別舉辦個展《Imagined City》與《Staging Memories》於英國西倫敦藝廊,2012年個展《沒有地圖的城市》於台北國際藝術村,2012至2014年個展《記憶編碼:台南》、《跳 • 台南》於台灣台南,2017年個展《平行記憶》於台北富藝旅、《Deciphering Cities_Melbourne》於澳洲墨爾本Site Eight Gallery...等。參與聯展包括2014《此曾在》於海馬迴光畫館、《AfterImage》於美國紐約,2016《小.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艾莉絲的小宇宙》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等等。2016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写真筆談〉《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創作與學術研究主題為利用攝影中的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特性,利用生活實驗的方式介入日常的週而復始,探索個人記憶與空間的關係,解讀城市的曖昧與想像,並逐步解構/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學。
                                                              個人網站:http://www.chuyinhua.com/

                                                              回覆4年前
                                                              按 Enter 送出
                                                                Uploading...Please Wait